Course content

Lesson 35 走近木版年画

Unit 9: Reading Extensively
古今博览

第三十五课:走进木版年画
Lesson 35: Approaching the woodblock New Years Pictures

年画的起源

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,始于古代的门神画。

有文献记载:传说很久以前,有一对兄弟,专门监督百鬼,发现凶恶的鬼就捆绑起来,无须揭露恶行,直接去喂老虎。于是有人在门上画上他们兄弟二人的像,用以防鬼,这就是最早的门神画。

随着唐宋”两朝经济的发展,文化的昌盛以及民间绘画水平的提高,门神画的内容得以拓展,反映世俗生活题材的作品进入了这一领域。之后,有清朝学者在论述这类画作时正式使用了“年画”一词,自此,以驱逐祸凶、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为内容的画儿就叫年画了。

木版年画

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

有了纸,书写就需要墨水儿,于是有人发明了墨;字画、书信上需要盖章,于是印章开始流行;碑刻、拓印技术被广泛运用,于是有人联想到:这些技术结合起来,不就能印出书来吗!人们尝试把印章扩大成一张纸那么大,叫作“版”然后把书的内容刻在版上,在版上涂抹上墨,把纸铺到。上面,用刷子均匀地刷印,最后将纸揭起,印品就出来了,这就是最早的雕版印刷。虽然雕版印刷中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,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,就显示出空前的高效率和印刷量大的优越性。

单色印品终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,之后就有了彩色套印技术。人们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年画制作上,木版彩色套印年画就此诞生。

宋明两代,木版年画从问世走向成熟,之后走进了百姓生活,以至过年贴年画成为了一种风尚,仿佛没有年画,没有烟花爆竹,没有春联就不叫过年,而寄托着百姓美好愿望的年画,也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。当时的另一盛况是,家族式的年画印制场所遍及全国各地。这期间,年画的内容也从威武的门神,扩展到期盼丰收、恭喜发财、连年有余的吉庆画,再到历史故事、戏曲人物、民间笑话、寓言和神话,内容无所不包。年画成了文化交流、道德教育、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,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。

年画传人张光宁

第一次见到张光宁的木版年画,是在春节庙会上。在众多摊位中,他的两只木版彩色套印技术做成的布老虎神气极了。那虎翘着尾巴,神态逼真,身上装饰着彩绘花纹和盛开的花朵,全身散发着喜气。我问多少钱,他耸耸肩,对我说:“这是魏州"虎。”言外之意是在告诉我这个外行,这虎可是系出名门。我心想:“魏州是哪儿?我不知道别人也未必知道,这算什么推销术?”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。

“这个卖年画的不像个商人”,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二印象。当你和他讨价还价的时候,他立刻就变得不好意思起来,说话吞吞吐吐。什么“这是纯手工的”“残次品不可避免’这些现成的“谢绝”还价的理由他一条也说不出来,相反却唠唠叨叨地总想和你讨论木版年画中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相识久了才知道,他在年画的故乡出生、长大,从小就画年画,基本功扎实,后来又对年画的构图创作、人物塑造、雕版手法、颜料加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。当他的作品逐步被市场认可后,他又不满足了,中国年画虽不分派别,但不同地区的年画各有所长,都值得学习借鉴。于是,他再接再厉,数年间走遍了全国各大年画产地,与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。不仅如此,参加民俗文化巡展,走进大学和师生就相关主题进行研讨,交流艺术心得,他从不缺席。

张光宁一年到头真够忙的,可他总是干劲十足。他曾真诚地说:“年画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,我喜欢它,热爱它,靠它生活,也在努力探索它、发展它。是啊,愈是经营年画久了,他对年画就愈是热爱。他已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传播他喜爱的这一民俗文化。他的信念就是拓展年画的内容,使其雅俗共赏,为更多民众所喜爱,虽然任重道远,也不会一帆风顺,但他一定会坚持下去。

Views
0 Total Views
0 Members Views
0 Public Views
Actions
0 Likes
0 Dislikes
0 Comments
Share on Social Networks
Share Link
Share by mail

Please login to share this video by email.

Embed in your webs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