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urse content

Lesson 34 为文物而生的人

Unit 9: Reading Extensively
古今博览

第三十四课:为文物而生的人
Lesson 34: A person who was born for cultural relics

几十年前,北京街头远不及今天繁华。清晨,朝霞还没铺满天空,一位衣着朴素、性情温和的老人,坐着一路颠簸的公共汽车去上班。到站了,他慢慢地从车上走下来,走过他熟悉的大街小巷,步行到故宫博物院。他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、鉴定家孙瀛洲。

对于孙瀛洲和他的家人来说,1956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头,那一年孙瀛洲将自己精心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无偿赠送给了故宫博物院,其中的斗彩园三秋杯更是格外引人注目。

孙瀛洲的女儿孙女士至今仍记得当年的情景。那些日子,家里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,人们忙着对捐献的文物登记造册,之后,故宫的同志就该来打包装箱了。那晚,父亲把全家叫到一起,从准备捐出的几百盒珍贵文物中找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,取出两个小瓷杯给全家看。他说这是咱家最值钱的东西,故宫里也没有,明天就捐给故宫了,今天让你们看看。父亲说话时脸上充满了自豪。

大家专注地看着父亲手里那对造型秀巧,杯体轻灵、洁白的斗彩瓷杯:杯体色调柔和宁静,搭配的图案是两只在山石花草间飞舞的蝴蝶,淡雅清爽,赏心悦目。相传这对杯子是当年皇帝

专门下旨烧制的,不是烧给皇后,而是烧给一位爱妃”。当时共烧成5对,选出这一对后,其余4对全部销毁,并将烧制杯子的手艺人处死,烧制工艺就此失传,而这对凝聚着先人智慧结晶的杯子也就成了存世孤品。

也许有人要问,这孙瀛洲到底什么来历?家藏竟然如此丰厚?

孙瀛洲的籍贯是河北,他13岁到北京,在古玩店做学徒、伙计,之后做过采购、副经理。1923年他自己创业,开办了古玩店。由于经营有方,又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,孙瀛洲在当时的古董经营者中很有威望。

孙女士感慨道,尽管当年家中私藏丰厚,但他们生活却非常简朴,甚至有些吝啬,举个例子吧,过年时孩子们吃的糖葫芦都是孙瀛洲自制的。他对孩子尚且如此,对自己的那份节俭也就不难想象了。可是,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斗彩三秋杯,他却是不惜重金。正是这种对陶瓷执着的热爱,使孙瀛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陶瓷精品。

孙赢洲的子女们说,父亲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只有一个神圣的使命保护文物。他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,生活在文物当中。有人问他们怎样看待当年父亲捐赠的义

举?要是在今天,你们这些做家属的会支持父亲吗?他们回答:“今天我们也会拥护父亲的选择,就像父亲捐出这些文物不是为了表彰,不是为了荣誉,不是为了奖励,也没想得到什么称号一样,这些东西本就属于国家,属于全人类。孙家后人很争气,他们不想沾父亲的光,父亲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高洁的品质。

1956年,孙瀛洲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、鉴定工作。他很乐意接受这份工作,工作中更是精益求精。孙瀛洲的弟子讲过这样一件事:一次,孙瀛洲让人们把不同时期的瓷器放在一起,其中当然有真品,也有仿品。他背过身,人们打乱摆放次序,他闭着眼睛,转过身来,只用手摸,就准确地一一说出了各件文物的朝代、名称。

在历来假货泛滥的文物界,鉴定家孙瀛洲就是一张最有威信的名片。当代社会,被称为“专家”容易,称为“著名专家”也不难,但称得上“大家”的不多,孙瀛洲就是人人心服口服的国家级别的“大家”。孙瀛洲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将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培养出一批文物鉴定人才,有的已成为当今古陶瓷鉴定的泰斗。

---

改编自《北京青年报》文章《孙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给故官后人称是明智之举》
Views
0 Total Views
0 Members Views
0 Public Views
Actions
0 Likes
0 Dislikes
0 Comments
Share on Social Networks
Share Link
Share by mail

Please login to share this video by email.

Embed in your website